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 正文
打通商业航天建设“毛细血管”——航天建设所属中航天公司卫航工匠团队建设武汉卫星产业园项目侧记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9日    来源:亚新(中国)官网

从武汉火车站下车,沿着气势磅礴的长江一路东行,40公里的路途览尽江城英雄风光。远远望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高楼林立,绿意盎然。蓝天白云之下,如鲲鹏展翅的卫星载荷制造中心大楼居中,辅以白蓝相间的玻璃外墙,简洁大方,讲究的细节设计彰显着航天科技感。

 

今年5月,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自此,卫星也能流水式生产了。

 

 

3年间,卫航工匠团队通过完美建造了武汉卫星产业园项目和正在建造的行云工程研制条件保障项目,在商业航天领域树立了良好口碑,成为家喻户晓的商业航天建设“明星”。

 

从主体结构到全面封顶仅用121

 

“武汉卫星产业园这项工程堪称完美无瑕,代表了航天建设在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最高水平,工程交给这个团队我放心。”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治国对这个项目成果和团队成绩表示肯定。

 

2008年秋,刘国良毕业后,来到了航天建设所属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13年的艰苦奋斗,让他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变成技术精湛、人人称赞的高级工程师。他身上的“聪明劲儿”为人所赏识。

 

 

20195月,刘国良奉令出任武汉卫星产业园项目经理,当时他的大儿子刚会叫爸爸,老二还在妈妈腹中,来不及儿女情长,他便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投身建设事业。“外埠施工很辛苦,需要勇气和决心,刘国良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创造了中航天公司历史上很多个‘第一’,堪称外埠施工的典范。”中航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明评价道。

 

该项目是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工程体量大、施工难度大、工期短,加上南方雨季和军运会的影响,年底封顶的任务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他觉得只要有时间,一切皆有可能。

 

 

由于生产线较为超前,他们在施工生产方面没有参考案例,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在项目开始前期,卫航工匠团队充分进行调研和成本分析,就建设工程的开发和落地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方案。

 

每天早晨七点到夜晚,一条条消息,一处处工点,抓重点、突难点、抢节点,他们掀起了施工大干热潮,与项目建设“死磕到底”。

 

 

2020年受疫情影响,项目工期缩短,防疫生产需要两手抓、两手硬,如何有序推进项目质量创优,是摆在他们眼前的必考题。

 

最终卫航工匠团队用了2个月时间打完2366根桩预应力管桩,一个半月开挖土方7万多立方米,100天如期冲出“正负零”,6个建筑单体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仅用了121天。

 

疫情期间,面对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卫航工匠团队成为湖北省首批复工复产的在建项目,并提前1个月完成建设任务,为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赢得了时间。“他们逆行武汉,整个项目团队发挥出了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邹广宝给予高度赞扬。

 

打出航天建设“特色牌”

 

航天工业建筑与传统住宅或办公楼等建筑的差异较大,其建筑个体不仅包含房屋本身,还囊括除尘净化、建筑建造、设备安装等方面。

 

“我们在这些方面做起来更得心应手,因为我们清楚地了解航天产品的建筑环境。”在刘国良眼中,无论是前期设计参数,还是后续施工运行,项目团队始终能够满足甲方需求,这是他们与其他建筑公司相比独有的优势。

 

 

据了解,航天卫星属于高精度工业设备,其生产制造和运行调试的环境需要净化的无尘车间,若在平常的生产车间中,无处不在的尘埃粒子会严重干扰高精密航天设备的生产。

 

“我们建设的卫星车间生产环境最高要达到万级的除尘净化级别,在这种环境下大于等于0.5微米的粒子尘粒允许数量不超过352000个,大于等于1微米的不超过83200个,大于等于5微米的不超过2930个。”卫航工匠团队为达到航天设备的生产制造要求,将生产车间内干净的空气输送到操作现场,限制和减少有尘环境对加工的产品产生污染。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认为,中航天公司立足航天,可以根据丰富的施工经验,提出可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参考的有价值的意见,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了一次成型率。

 

偏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智能化、信息化施工是卫航工匠团队拿下商业航天领域市场的另一优势。

 

 

走进中控机房,宽阔的屏幕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平台的操作流程。借助BIM技术,每一栋建筑楼梯及施工情况都能做到实时掌握,每一个工程的数据信息都能够快速检索获得。“我们组建了BIM设计小组,针对结构复杂、系统繁琐的单体进行BIM深化设计,这样可以有的放矢,缩短工期。”刘国良说。

 

为提质增效,卫航工匠团队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采用了新型盘扣式脚手架,提高安装效率;同时应用方圆扣柱模板支撑体系,形成安装拆卸方便的方柱模板紧固件,安装过程仅需20分钟,就可在不同规格直径的柱体施工中一套多用,只需两人就能方便地对方柱建筑模板进行紧固,从而提高支模效率。

 

 

精细化管理在团队中也展现一二。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武汉卫星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AIT大厅内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对地面平整度要求甚高,刘国良对施工团队提出“要把地面平整度偏差控制在1mm内”的要求,这比国标规范要求的允许偏差更为严格,只为投产使用后可以保证产线机械设备的运行流畅。

 

“航天建设、建设航天,当代鲁班、航天工匠,土木年华、艺术人生”,这有力量又有温度的24个大字,不仅是航天建设人对自身的定位,更是他们最纯粹、诚挚的初心和誓言。

 

 

武汉卫星产业园和行云工程研制条件保障项目的中标,是航天建设聚焦中国航天科工主责主业,着力实现以商业航天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主轴,紧跟“新基建”发展机遇,依托“现代工业+工程”机遇,构建智慧建造产业生态,形成航天建筑领域“高精尖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未来,卫航工匠团队将持续坚持强军首责、航天强国的初心使命,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中国航建的责任担当。

 

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者:中国航天报社记者 邓雨楠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7351号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616、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