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新闻中心  >  亚新平台 > 正文
"北京榜样"—林家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航天建设集团
  【人物介绍】林家丰 ,男,1936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进入航天科工七院,从事工艺技术工作,1996年退休,他连续19年向单位捐款,支持航天事业发展。2013年3月,林家丰被首都精神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今年9月林家丰同志入围“2014北京榜样”9月榜,成为年度50名候选人。

  前 言

  2014年9月15日, 78岁的退休职工林家丰同志,第19次带着包裹好的4万元现金又来到单位进行了捐献。从2009年以来有幸历次见证林老人捐款的当事人,面对此景,无限感慨,对他的捐款我从人们开始的“好奇、不解、疑惑”,步步渐入了“了解、触动、感动”的进程。毛泽东同志讲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林家丰老人自1996年退休至今,坚持19年向单位捐款,支持航天事业发展的举措,也向"雷锋传人"郭明义一样深深感动着我们。

  当前,在航天科工七院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认真深化整改“四风”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之际,林家丰同志用他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和积细流成江海的行动为我们身边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我想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身边雷锋"、“北京榜样”的光芒。

  初识林老,触动心间

  在2009年以前,对林老捐款之事我也是听说只言片语,那时人们对此看法,褒贬不一,我也同样好奇,早想见识这位“传奇式”的老人。

  2009年4月,我调院党群工作部工作,9月16日有幸第一次见证林老的捐款。那天秋高气爽,上午10点,在院党委书记办公室,由院领导和党群部、财务部有关同志参加,举行了简单而难忘的捐款接收仪式,说简单那就是与会领导和同志们围绕林老而坐,与林老交谈并汇报了七院发展近况;说难忘是对林老的质朴、慈祥、低调留下深刻印象,记得当天林老是自己打车来到单位,身穿白衬衣蓝布裤,脚履布鞋,手提一个布袋,我接到他后就直接走上办公楼三层,来到办公室73岁高龄的老人大气不喘,身体依然康健。我们的书记迎林老坐下,当老人听说书记也参加捐款时,他还执意对我们说“您们工作那么忙,不麻烦了,我自己直接到财务捐款就行了”。捐款时老人从提兜里掏出由多层塑料袋和报纸包裹的四万元人民币,面带微笑,郑重的递交到书记手中,此时照相机“咔嚓”响声,为我们定格了老人捐款时刻,望着闪光灯下的林老,他那慈祥低调的形象也深印在我的心中,当大家期待林老给讲几句话时,他那句“没什么,我应该做的”质朴语言,至今还绕伴耳旁。

  献身航天,服务七院

  为深入了解林家丰同志,我通过与老人交谈、查阅相关材料,拜访有关领导和同志,获悉一些信息。林家丰,1936年5月1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省宁波市。1952年9月至1955年7月高中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1953年2月7日在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5年7月保送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仪表及自动化工艺专业学习。1960年4月毕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四支队五分队任技术员;1964年4月至1965年4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程部技术员;1965年5月集体转业分配在七机部第七设计研究院技术处任技术员从事工艺审查工作;1966年7月至1996年7月先后在第七设计研究院一室、工艺所任工程师,负责机械工艺工作。1969年4月至1972年3月曾在广西武鸣军垦农场下放劳动锻炼3年。

  自1965年建院之初进入七院从事工艺设计工作,林老扎根一线默默奉献,曾参与了多项导弹型号陀螺仪的设计与研制,参与过航天一、二、三院基本建设任务及工艺设计的审查,在多项航天重大工程和社会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到1996年7月他光荣退休。

  林家丰老领导,原七院工艺所老所长朱才兴回忆,林老在七院几十年的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他家住得比较远,每天坐着公共汽车来上班,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大农村,无论风雨寒暑,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那时他身体不好,甚至连病假都没有请过”。据朱才兴介绍,林老为人低调,心地善良,做事从不张扬,他工作期间多次向宋庆龄基金会进行捐款,但数目从不对外讲。朱才兴曾在无意中看到过一张1500元捐款收据,这在上世纪80年代可算得上是不小的数目。

  朴实节俭,无私奉献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地区三街坊有一片建造于50年代的小区,在16号楼4层的西门就是林老的家,楼内面积不足50平方米,他在此一住就是60多年。来到林老家中,推开斑驳的木门,内心中不禁为之一颤,屋子没有装修,水泥地面、脱落的墙皮、屋内陈设的老式家具、铁架木板床、电子管收音机、台式电风扇,至少用了40年。温暖明亮的阳光穿过阳台上生长旺盛的君子兰,影在老人洁净的床单上,林老的家就像一个生活博物馆。当七院领导看到林老家中老旧的家具家电,提出给林老更换时,林老总是说“不换了,还能用就可以”。看到林老家中厨房、卫生间使用的水磨石浴池和水池时,单位多次提出要帮助林老把房子装修一下,林老总摆摆手说“房子快拆迁了,不麻烦了”。林老生活平时更是简单,用保姆话说“林老生活上很抠,平时到市场买菜,从来都是挑大墩菜,不是节日很少买回鱼和猪肉吃”,当说到林老穿衣时,保姆笑着说“林老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几十年做的,就是在我们农村现在也少有人穿,几次我都要想送给收破烂的了,可他还是硬让我拿了回来,每年过春节我提出陪他买件新衣服,他都不同意,说是过去衣服穿上舒服”。在林老看来,艰苦奋斗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优良品质。在过去没有条件,人们不得不去节俭,从而为长远打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艰苦奋斗使人注重物尽其用,脚踏实地,仍在精神层面鞭策人们追求卓越。

  林老节俭的生活传统方式,是他从航天创业年代一直保留至今的艰苦奋斗的品质所在。坚持学习也是林老每天的必修课,在林老家的沙发旁,堆着一摞摞北京晚报、中国航天报报刊,其中很多有关航天发展的报道,他会向来人讲述嫦娥一号、神舟发射、绕月飞行等新闻。看新闻,听广播是林老的最爱,2014年春节,七院领导考虑到老人视力不好,借探望林老机会,给他送来一台42吋创维平板彩电,才替换了他八十年代那台29吋TCL老式电视。

  从1996年退休以来,林家丰每年坚持用省下的退休金和儿女给的生活费为七院捐款,我们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些年林老退休金每月也就是6000多元,可是光雇保姆的费用就占去大半,结余下来的钱只能从他生活中一点点抠出来。

  据七院财务出纳介绍,1996年3月14日收到林老第一笔捐款就是2万元;从2000年10月8日开始他又将捐款数额增加到4万,截止2014年9月15日林老捐款已达70多万元。林老捐款一直很低调,2008年以前,退休的林老每次来捐钱,院财务部门出纳对他的印象是:老人话不多,穿着很朴素,每次来都用一个塑料袋装着钱,一层层打开后,把捆好的钱交给出纳,拿上收据后就匆匆走了,有时遇到熟人会寒暄两句,当看到宣传栏上有七院消息时,他总会驻足看上半天。

  有位经常到林老家慰问的党群同志感慨的说:“林老家中全部家当,加起来不一定抵得上4万元捐款,假如林老在2008年前用他的捐款至少可以买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来改善居住条件,林老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持续捐款之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拿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近年来,捐款前夕,林老总会提前打来电话,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天凉快了,他又该来捐款了,每当我们劝老人把捐款留下改善自己生活时,他总是那句话“工作是干不动了,唯有捐款可以继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到此时,我们总能收获到林老带给我们的那份感动。

  热爱航天,心系青年

  2009年“九九”重阳敬老节来临之际,七院工会领导前往林老家慰问,此时,林家丰同志提出把自己每年向七院的捐款,建议作为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使用,并亲书倡议书一份,交到我们手中。我记得,当时林老带着老花镜,用钢笔工整的书写下倡议书,具体内容是;“自1996年开始,我每年向七院进行自愿捐款,至今捐款人民币累计达50万元,为了使上述捐款发挥有益的作用,我建议发起设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对在院科研生产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特此倡议,倡议人:林家丰。2009年10月22日”。看完倡议书,不易动情的我已眼睛模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每当人们问起林老为什么捐款并设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时,林老总是那句朴实的话“我退休了,不能为单位做什么事情了,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向单位捐款,支持青年人立足航天,建功七院,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是多么质朴而崇高的语言。

  2009年,七院研究决定出资50万元,加上林老捐款合计100万元,设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对在航天科研生产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鼓励青年投身航天建设事业发展。该基金的奖励对象为院35岁以下青年人,评选标准是:在承担中、大型项目管理工作中,刻苦钻研、勇于攻关,为项目完成作出一定贡献者;在科研、技术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者;业务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对院作出重大贡献者。2011年七院首届优秀设计师评选有10位青年获得林家丰基金奖励,20位青年获得林家丰基金奖励提名。2013年七院第二届优秀设计师评选,同样又有30位青年获得提名并获林家丰基金奖励。2014年七院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研究决定再出资100万元,将基金奖励扩大到航天建筑领域优秀青年人之中。

  2011年获得第一届“优秀青年设计师”有刘冬冬、历莹莹、王玉波、何金生、朱维贤、谭彭燕、邵忆、段春义、瞿福新等10人。2013年获得第二届“优秀青年设计师”有韩旭、耿雯英、丁辉、邹威、董雪莲、黄爱萍、田瑞俊、刘莉娜、吴献、李袁渊10人。林家丰青年奖励基金设立,极大地鼓舞着航天建设年轻人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各个岗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莹莹是七院一名“80后”设计师,公派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成归国后加盟七院。 2011年,历莹莹荣获七院第一届优秀青年设计师大赛 “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作为获奖代表,历莹莹说:“是林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奉献,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我们年轻的航天人一定会让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下去”。

  何金生,2002年由浙江大学毕业后来到七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多年来,完成百余项军工和民用项目的结构设计任务。现任七院第二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七院承揽的一汽技术中心乘用车所建设项目,甲方为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其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国内罕见甚至史无前例。何金生作为项目结构专业负责人,带队圆满解决了一个个结构设计难题。他参加七院第一届优秀青年设计师大赛,也荣获“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

  耿雯英,2001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年以系成绩第二名得到推荐,国家公派到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底学成归国入职七院。现任七院第三设计研究建筑规划所副所长。2013年,耿雯英获得了七院第二届优秀青年设计师”称号,荣获“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在林老第19次捐款仪式上,作为获奖代表,耿雯英说:“我很荣幸代表所有获得院青年设计师荣誉的同志们,向林老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林老的不止是他给予我们的资金鼓励,更是他给我们展现的这种精神,数十年对航天事业、对单位无私奉献的坚持,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会以林老为榜样,以林老为旗帜,为航天事业坚持奉献,不断前行,不断创新,绝不辜负林老和单位对我们的期望”!

  阮洁,来自林老所在工艺院的青年人,七院2014年“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如今已是七院技术与质量部副部长,她在代表青年同志向老人献花后表示:“是航天老一辈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了为航天服务的技术和本领,从老一辈身上我们传承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在林老身上闪光着那份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点燃着我们青年人为航天事业奋斗的激情”。

  每年,七院都会定期组织青年人看望林老,当林老看到一位位青年设计师茁壮成长,设计的作品遍布海内外,挑起航天建设大梁时,他就满意地点头微笑。

  林老工作期间的老同事、工艺院老领导朱才兴介绍林老时说:“林家丰作为七院建院时从航天一院调入的富有工作经验的同志,给予大家许多指导,在工艺所建立之初发挥了很大作用,对我们那时的年轻人教育和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现在我们七院老同志将继续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与青年一起为航天未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不辜负林老对我们大家的期望”。

  七院领导说:“林老的捐款,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老一辈航天人对青年人的期盼。航天建设事业要跨上新台阶,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优秀青年设计人才,需要更多的优秀青年管理者担起重任”。

  2012年底,通过科工集团公司、国资委精神文明精神委员会逐级推荐,林老被首都精神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他留在宣传册中那句“希望航天青年早日成才,希望中国航天蒸蒸日上”,道出了林老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和重托。

  执着忠诚,榜样典范

  入党是林家丰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因家庭出身影响,使他在工作期间一直未能如愿。据七院一位负责政工的离休老同志介绍说“过去林家丰同志工作很积极,工作期间有几次提出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但均由于家庭政审不能通过,而留有遗憾”。2000年航天勘察设计企业进行改制,退休后的老同志关系全部转入到地方,林老把入党的事又埋在了心底。我们关注林老党员的事,是在2010年9月,那时他是第15次来单位捐款,林老的事迹已在航天系统进行广泛宣传,当时七院党委打算将林老做为创先争优先进典型进行上报,可一了解,方知林老还不是党员。经与林老交谈,得知林老渴望入党的迫切心愿,听罢他对党组织追逐的历程,更对林老50年来对党执着追求的情怀所感动。在林老提交的入党申请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如今我已是76岁的高龄,我反复的学习党章,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带着林老入党申请,我们及时向院领导进行汇报,在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组织部门帮助下,我们找到负责林老组织关系的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工委,当介绍了林老的情况后,街道党委领导与组织部门马上研究,同意林老加入到永定路街道八街坊西社区居委会党支部进行培养。经过多方工作, 2013年6月28日,林老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那一天,我们一同见证了林老面对党旗宣誓的庄严时刻。 2014年6月的一天,林老度过了78岁生日。这天,我们党群部的同志代表院领导前来慰问,并告诉林老转正手续已经递交,很快就会批准,在“七一”党的生日前夕,了却了老人期盼已久的夙愿。

  2014年9月15日,78岁的退休职工林家丰,再次带着包裹好的4万元现金来到七院。这已是他第19次将自己节省下的退休金捐给单位,捐给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78岁高龄的林家丰,以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为每一名党员树立了榜样,林家丰多年来省吃俭用、生活俭朴却心系航天事业,19年来向院捐款72万元,奖励青年设计人员,极大地激励了青年投身事业的热情。林老所体现的崇高品格,感动着每一位航天建设员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林老的事迹, 2013年3月,通过科工集团公司、国资委精神文明精神委员会逐级推荐,林老被首都精神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2014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北京榜样评选活动拉开序幕,通过层层遴选,层层举荐,林家丰同志被9月第2周“北京榜样”推选为5名候选人之一。9月又荣登“北京榜样”月度榜,入围年度50名之列。2014年9月9日,“201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官方网站发布了林家丰老人的事迹。9月9日北京广播电台播报了对林老的专题报道。9月10日北京电视台又进行了专访。林老的入选,既是社会对航天人、航天精神高度认同的体现,也是对他“无私奉献”的最高的赞礼。

  有位科工集团的领导说:“在物质和精神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林家丰同志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静下心来感悟党性,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是十分可贵的品质。”2012年科工集团公司、国资委精神文明委先后下发简报,以林家丰心系航天发展连续捐款为题,在中央企业进行广泛宣传。2013年在航天科工、科技两大集团表彰航天系统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中,林老又获得“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林老用他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和积细流成江海的行动为身边的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树立了榜样。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林家丰同志作为一面镜子,成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对照立身的典范和榜样,他的精神品质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林老“献身航天,服务七院,朴实节俭,无私奉献,执着忠诚,榜样风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在七院掀起“学习林家丰,追逐航天梦,唱响主旋律,岗位建新功”活动中,将会影响更多的人去发扬和传承这一精神。

  结尾,我将引用湖北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李德贵同志《致林家丰老人》打油诗表达对林老的敬意:“皓首白发不自哀,尚思为国哺良才。襟怀丹心应犹在,甘当蜡炬慷而慨。情系航天千千结,义逐后浪滚滚来。借得青春好扬帆,再驾长风济沧海”。

  收笔,我将邀您一同续写林家丰和航天建设者们奋斗的故事。待续     (党群工作部赵卫华)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9035510号-2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