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我在陕西华阴县一个村子寻访到赵重兴这位抗战老兵。老人92岁,瘫痪在床,女儿、儿媳不愿照顾。他从没告诉过别人他参战打过日本人的事,当我用纸写上‘您是英雄’递过去时,老人混浊的眼里一下充满泪水。后来跟家属协商接到养老院未果,2015年1月23日,人就走了。我们知道,他的晚年就像风里的蜡烛,因为不愿看到家属,我没有参加葬礼……”
张瑾祎,中国航天科工七院陕西航建公司的一名普通财务工作者,工作、生活中的她是个开朗、活泼的90后姑娘,如果不是读过她参与创办的“陕西抗战老兵营”订阅号,我很难把她与“关爱抗战老兵”这件沉重的事想象在一起。
她这样介绍从事志愿服务的起始:“2011年,我忽然对二战萌生兴趣,于是开始查阅大量资料。越是深入了解,越是增加了我的好奇: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些人不惧怕生死,前仆后继地奔向战场?太多是我弄不太清楚的历史,又寻不到解答。我的性格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就各种寻找、各种查资料……于是找到了关爱老兵论坛,结识了和我一样在陕西的网友,我们通过深圳龙越基金会的支持,成立了‘陕西抗战老兵营’……”
自此,张瑾祎正式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开始了她探访、关爱老兵的志愿者生活。
“截止到2014年底,我们在全国以及印度、缅甸共发现、收集失散老兵信息4000余人,但最终在册有记录的却只有3000余人,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计算过,平均每天就有近10位老兵离世。有句口号说得好:老兵不死,但时间已让他们逐渐凋零……”
志愿者们就是与时间赛跑的人。他们很努力地去寻找、去搜集那些老兵的信息、事迹,他们也尽力去为老兵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这样的时间正在分分秒秒的消逝殆尽。终有一天,我们将再也寻访不到一位抗战老兵。
张瑾祎说:“我认为我们是在与死亡做抗争,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精神的浴火重生。”
但是每当亲眼看到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如今生活得那么艰难,亲眼看到那些有家不能回、充满着无助的老兵时,总会让她一次次鼓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瑾祎说:“老兵们对志愿者的记忆深到让我吃惊。一次做完志愿服务,刚好路过另一个老兵家,就去探望。老人一见我就说——你都好久没来看我了。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充满期待,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真的,在时间面前,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说到老兵志愿者这件事还要做多久,瑾祎沉默了。
“2011年我做这个事情,家人问我还要做多久,我说就两三年。今年问我,我说估计两三年以后老兵也就是零星少数了。现在接触的老兵大多是92岁左右,最小的87岁,我没办法估计,但我希望自己还能做十年。让比我小10岁的志愿者们也能看到老兵的笑容,而不是照片……”
“陕西抗战老兵营”致力于寻找那些留在异国他乡没办法回家的老兵,志愿者们找到他们,帮助他们回家,让他们得到应有的认可。
“每一位被我们送回家的老兵,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的坟前痛哭,说:孩子不孝!每一位被我们发现并得到认可的老兵都会哭着说: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张瑾祎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控制不住地哽咽了。
当问到哪些事让她感动时,她说:“志愿者们常带着自己孩子参加活动,活动中常常要向老兵致敬,每次看着孩子们像90多岁老兵念致敬词,我都有种浑身过电的神圣感。就是那种穿越时空、年龄、空间的那种中国血液的一代代传承的感觉。每次小朋友念到:‘你们的付出我们不会忘记……’时,老兵们都激动得颤颤巍巍,有些比较感伤的爷爷直接就热泪盈眶了,我特别愿意带小朋友参加活动,那种感觉特别好。”
每当和张瑾祎聊起关爱老兵的话题,她总是会说:“相比老兵对国家、对后人的付出来说,我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微弱了,我们只能去探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送上些慰问品。而老兵能传承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认识更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就是这样永远在强调着自己的普通,强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微不足道的一位90后姑娘,却一次次给更多人展现了那些险些失传的珍贵历史资料,一次次让听到那些故事的人为之流泪。
有人说,缺乏责任感是中国年轻一代最大的通病。但是在“九三”阅兵网上的留言中,我们看到90后、00后的自豪话语,感受到的是强有力的民族脉搏。我们看到,在航天科工一家从事建筑业的基层单位,一位90后虽然收入不高,却以心中的责任感,将整整五年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那些捍卫民族尊严的老兵。有这样的青年,中国必将不屈,中国必将自强!(文/郝振山 武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