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马上三线”,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人开启了一场集体说走就走的人生旅程。短短几天,七院选派的几百人分别奔赴061、062、063等多个三线基地。来自四川的王家圻出发了,来自浙江的马岩土出发了……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刚到三线基地就被一句顺口溜难住了。
“远看像村庄,走近是工厂,不见人影动,只闻机器响。”这句顺口溜是基于当年国内高层对境外间谍卫星的全部认知而作出的相应对策。为了避开间谍卫星的眼线,三线在选址布局上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绝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山坡或沟壑里。这个非常规的设计原则,对“呱呱坠地”不久的七院设计团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三线”在当时是一个隐秘的词,从未出现在公开报道中。工作在那里的人,与家人通信也不准有地址。为确保三线建设的机密,便于对外联系协作,工程被编制了一系列代号,如061、062、063等。
王家圻所在的五室最早奔赴到四川大山深处一个名叫“土著”的山区小镇,这里就是062基地。那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低矮的茅屋、破庙等都成为大家的临时宿舍。随着队伍的壮大,大家干脆在山坡上、河沟旁搭起芦席棚、蒿草棚等简易房。
“和敌人躲猫猫,显然,躲是关键。”王家圻指着地图上那个小得根本看不见的位置说:“我们设计的厂房都得靠近大山,贴近山沟的坡脚,而且还要分散设计许多小工房,如同羊拉屎、瓜蔓式的布置,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厂房隐蔽起来,不让敌机轰炸到。”
尽管王家圻在其他单位有过几年设计经验,算是年轻的“老手”,但面对这样复杂的总图布置方案,他还是“懵了好几天”。
很快,几个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个工厂分散在几条山沟中,再将厂房分成几个小工房,且不说耗资大,仅需要修建相互连接的道路就要占用大片农田,建成后对将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造成不便。和王家圻一样,同样在三线进行踏勘选点工作的马岩土也认为,当时的厂房设计,由于过分地强调“山、散、洞”,忽视了现代化生产和长期生活的要求。“尽管这种生产力布局不符合聚集产生规模效益的规律,在以后的调整中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都是后话了,但在当时快速备战的大背景和人们对间谍卫星仅有认知的前提下,这个决策是最行之有效的。”
王家圻“斗胆”向上级打了一份报告,阐述了厂房设计过分强调分散的弊端,并提议以“小集中、大分散”的思路来降低成本,缓解职工生产生活的不便。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报告不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准,还在其他几个地区采用了这种相对科学的设计思路。
于是,他们将105厂、104所的居住区进行集中布置,节省了大量的土地面积和资金。“隐蔽的手段就很多了”,比如在设计厂房的时候,模拟当地民宅的外形在屋顶铺设小青瓦;在061基地模仿当地村民用来堆煤的落地拱,“都是为了将生产高精尖武器的厂房伪装起来,两脚拱和三脚拱最大的好处就是从高空上看像个小山包,不易被发现。”他们自豪地讲述着。
他们经历了出发、选址,这只是“三线”故事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