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党建与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七院·拾贝 |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1日    来源:亚新(中国)官网

1970年,由于航天工业发展需要,张洪雁承担了氮氧氩站的设计任务。氩气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极广的重要稀有气体,当时国内氩气生产是通过深度冷冻、空气分离的唯一途径获取的,生产设备仅有两种规格,并且要经过一套极为繁琐的工艺过程。由于系统复杂、辅助设备多,给操作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能不能改变这一状况,方便快捷地制取符合纯度要求的精氩,是人们关心和考虑的问题。那时,国内已经出现新型吸附材料分子筛,利用其在低温状态下吸附不同气体的特性,改革制氩设备中净化和精馏工艺,采用分子筛低温吸附的简便方法制取精氩也就有了可能。

 

在准备设计气体站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对张洪雁说:“咱们从来没有搞过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会炸。”这些话让他产生了犹豫,“是呀,这种设备是国家定型产品,尽管落后繁琐,照搬照用名正言顺、无可非议。如果改革设备工艺,一旦失手,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可是他心中又有一个声音在说:“眼睁睁看着工人繁琐的劳动而不问,用一句‘不会干、干不了’一推了事,这是一个设计人员的最大耻辱。”技术创新要担风险,墨守成规费力、费工、费时,这对矛盾在他心中激烈地碰撞着。是国家导弹上天、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伟大成就,使他幡然醒悟,找到了正确答案。

 

这一认识的转变,还有赖于氮氧氩站设计中发生的另一件事。张洪雁是学煤气工程的,虽然氮氧氩站这样的大型设计以前没干过,但心里一点也不怵。但领导和周围的同志及时提醒他深入实践做调查,在实践中寻找正确答案,他还与建设单位氧气站的老工人刘秉浩师傅成为彼此鼓励、共同探讨技术难题的好朋友。他下定决心采用分子筛吸附技术,对工艺设备及工艺流程进行改革。

 

当时国内设计院做过这项设计的很少,缺乏资料。但技术是人研究发明创造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只有靠孜孜以求的钉钉子精神去认识、研究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张洪雁先后走遍北京各个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了解熟悉分子筛的性能及使用条件,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建设单位的工人师傅们也说:“老张,大胆地干,你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加工,保质保量。”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坚定了搞好这项革新的决心。

 

经过不懈的探索努力,张洪雁采用4A5A两种分子筛双层床结构的吸附塔,在液态空气低温下制取出了符合纯度要求的精氩,并将原制氩装置中的10项设备变为2项,使六道工序一次完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淘汰了加氢除氧工序,站房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受到建设单位和工人师傅们的高度赞扬。

 

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是七院人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的路,更是航天事业进步发展的路。那些奋斗岁月已定格成昨日荣光,而前进的征途永无止境,广大七院人前赴后继沿着这条曲折的科技之路奋勇攀登,完成一个又一个新任务,书写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辉煌篇章。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9035510号-2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616、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