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党建与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七院·拾贝 | 沉默了半个世纪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来源:亚新(中国)官网

如今,这场报效祖国的三线建设早已结束,那批七院人都已年迈,曾经的厂房也已陈旧。正如许多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会喜欢上的那首歌一样,“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如歌的岁月带不走的是这群人对青春的记忆,对航天的深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当时,国家出于保密和安全的考虑,在挑选三线建设者时,都着重德、才两个方面,即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因此,那时能够参与三线建设的人在出发前都会不约而同地守口如瓶。”参加过061、062等三线基地建设的张洪雁解释着这项在当年被视为机密的任务。

 

三线一词真正被主流媒体报道,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那之前,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在那之后,日趋被淡忘。因此,这段历史始终徘徊在主流之外,即使是今日历史教科书中也极少提及。

 

李继炎,退休前在七院总工程师办公室任职。1965年,他从航空工业部门调入航天七院,曾在甘肃、四川、陕西等多地参与三线建设,他认为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是专业性,三线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军工的需要,建筑的科学规划布局和设计施工都很重要。无论是初期的选址,还是中期的建设调整,或是80年代后的调迁,七院都做了大量工作,建筑专家的建议为后续的科研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历史性,在当时的条件下,三线建设有其必要性,建成后三线单位也成为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军工的特点和建筑布局来总结,当时认知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要不断总结,让这些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发挥借鉴作用。比如当初062基地辗转于甘肃、四川多地,固体发动机基地也在多个省区来回搬迁,代价巨大。还有067基地遭遇洪灾后,七院认真分析,再搬迁到西安时布局就科学多了。

 

“时间过得真快,2009年,我返校参加校庆,纪念考上清华50周年。在聚会上,当同学们得知我是那一届学生中唯一一个与工程设计图纸‘零距离’接触,退休后还在单位发挥余热,近50年没有跳槽、下海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参加过多个三线基地建设的马岩土说着微微扬起笑脸,“我这一辈子不求出名,别人也不清楚我做了些什么,但这没关系,我自己知道就足矣。”

 

这份一往情深并非人人能懂,对于参加过三线建设的航天人来说,讲当年的故事是他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之一。而他们的儿孙,身为没有历史包袱的新一代,在老人眼中似乎很难对曾经那些火热的岁月产生兴趣,也无法理解他们对那段往事的念念不忘。

 

“不理解也很正常,我们搞建筑设计本来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不是给自己树碑立传的,不过我们对这些嫁衣的爱倒是浓烈到愿意为其付出自己的一生。”张洪雁淡淡地说,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在自己设计的房子里制造出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航天器与武器。

 

诚然,和那些将自己的人生和子孙都奉献给三线的群体不同,他们作为真正的建设者只是三线的过客。防空导弹生产基地、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这些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三线基地,都留下过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而那些安放着他们最灿烂青春的三线,永远地铭刻在他们内心最深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火热的三线建设已成为过去。无数三线人类似甚至相同的经历,形成了属于这群沉默了大半个世纪老人们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脉搏。但他们以赤诚和汗水熔铸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却如同那绵延的大山,长久屹立于天地之间。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9035510号-2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616、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