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祖上既没有显赫家世,也不是知识分子家庭,更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之所以说是大家庭,是因为我家兄弟姐妹6人,各自成家后,我们家三代同堂聚齐时是20口人,从人数上讲是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让我聊聊我们家的家风,我想先来谈谈我的老父亲。
老父亲今年七十七岁了,是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耳已不聪、眼已不明、背已不直,但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可追忆陈年往事,亦可畅谈当今大事。
老父亲出生在东北辽宁的一个小村庄,在家行二,因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困难,为照顾其他兄弟姐妹,故只读了三年小学便做起了专职放牛娃。18岁时候,父亲便外出谋生,睡过火车站、大马路,20岁时父亲来到了边疆城市的一个煤矿,安顿下来,成家立业。从采煤工做起到井下电钳工,在井下一干就是17年,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父亲仅凭着三年的小学文化自学了有关电学和电器设备的知识,成了一名电器设备管理员最后到设备科科长,可谓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奋斗型的。在井下工作期间,父亲出了工伤,他失去了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但父亲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对待,笑对生活,虽然缺少三个手指,但是不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从没因私事而耽误过工作。我还记得我工作前夕,父亲对我说:“凡事以工作为重,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处好关系。”我谨遵父亲教诲,踏实努力工作。
父亲有记日记的习惯,长大后我从他的日记中了解到了我们兄弟姐妹出生时候的日期、时辰和当时人情往来;我从他的日记中看到了60年代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这其中就有包括每个月的花销。长大后发现父亲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人。
小时候总觉得老父亲太抠门了,只要能够用的,能够在修理后继续使用的东西,老爸绝不换新的,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加上姥姥,我们家一共是九口人,父母二人挣工资养活一家九口人,为此父亲练就了一双巧手,眼镜框断了父亲动手给焊一下接着用,父亲自己会做铁匠活,家里的水桶、洗衣盆、水舀子都是父亲亲手制作,修鞋、修自行车,父亲更是不在话下。当时觉得父亲真抠门,为啥不换新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仅靠父母二人的工资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实属不易。但是,我们上学的学费,我们要买的学习资料,父母从未犹豫过,父亲甚至是主动给我们定了《作文通讯》、《数学报》等有关学习的报刊。在兼顾自己小家的生活时候,父亲还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定期邮回去生活费,并且资助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读完书成家立业,因此父亲在老家还是很有威望的。老父亲常说:“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们兄弟姐妹都顺利完成学业。
父亲有一个小菜园,工作闲暇之余种点菜,解决一家人夏天的吃菜和冬天的冬储菜问题,父亲每天把菜园的收获记录下来,每天多少斤黄瓜、多少斤豆角,一直到菜园罢园了,父亲统计出这一夏天的收入,我们常常嘲笑父亲,干嘛这么斤斤计较,父亲说我想想看看这夏天的收获,明年夏天是否要有调整。
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拿出一沓收据,对我说:“这是你四年大学,我给你邮的生活费和从家带走的生活费,四年大学一共用了这么多钱。”父亲有零有整的统计费用,我当时很生气,这是父母要让我偿还吗?我当时说:“我工作了,我加倍还给您。”为此,我好几天不理父亲。后来母亲说,父亲把我们姐妹几个上大学的时候的费用都统计出来了,从大姐80年上学起,到98年我大学毕业止,父亲是想看看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生活的变化,从而能看出家庭教育的投入的变化。父母从未想过让儿女回报,他们节俭了一辈子,最终剩下的全部是给儿女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几个大学生,那是需要精打细算。
从我记事起,我记得每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总是说先给姥姥拿去,以至于哥哥姐姐们工作后也都是想着给姥姥给父母买点东西。姥姥从父母结婚那天起就是我们家庭一员,我们兄妹六人就是被姥姥一手带大的,所以父亲感激姥姥,好吃的、好喝的都让我们先孝敬姥姥。父母对待老人的态度,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我现在是这样教育女儿,女儿也学会了好吃的先给长辈,也会在奶奶外出时搀扶奶奶上台阶走冰面路。
记忆中的父亲永远那么热爱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自己学了厨师的手艺,尽管在学习过程中被油烫伤,他还是坚持学下来了。过年时候父亲让我们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想吃的菜,他会列成节日菜谱,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心意。他会给我做拔丝丸子、红烧肉、糖醋鱼,这些在饭店才能吃到大餐,我们在家也能吃到。父亲还带领我们编春联,开家庭小春晚,我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表演,在父亲那里我们学会了唱红歌,学会了背《为人民服务》。到现在,我们长大成人聚会时,我们家也是歌声不断,时而大家齐唱东方红,时而个人献唱拿手歌曲,老父亲更是保留曲目《东北二人转》。
在我记忆中父亲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很多衣服穿了好多年,缝缝补补,或者捡哥哥的衣服。我们都工作后,会经常给父亲买衣服,或者父亲回老家时候,堂弟、堂妹也会给父亲买衣服和鞋子。父亲总是说:“不要再给我买衣服了,我的衣服太多,我有衬衫20件,裤子18条……”,父亲对自己的衣服如数家珍般清楚,他经常自己整理衣柜,分门别类,母亲去世18年来,尽管他一人生活,他也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常说,别太抠门了,把旧的衣服扔掉或者送到农村老家去给老家叔叔穿。父亲总是把自己新的衣服送给老家的叔叔,自己还是穿旧的,他说旧衣服穿着舒服。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必须看新闻联播,并且还喜欢记录国家大事,比如他会把各省省长和省委书记记录上,他会关心APEC峰会有哪些成果,关心一带一路来了哪些国家,因为我在京工作的原因,他总是会打电话和我探讨这些问题,有时候问的我哑口无言,他总说:“你们年轻人,尤其是党员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还记得08年“5.12”地震时候,恰逢当天爱人在成都出差,我心里很是惦记,老父亲13号一大清早打来电话询问情况,他说他看了一晚上电视直播,大清早起来去党员之家捐款去了,他想表达一个老党员的心意。每次在大灾大难面前,父亲总是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虽然钱不多,但是真是从心底表达了心意。
晚年的父亲,对自己的吝啬丝毫没减,但是当孙子孙女来探望时候,他会把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有时候老友来家拜访,他会拿出珍藏的好酒、美食招待,要是老友评价某样东西好吃,他会在老友离别时候给其带上一份拿回家。
父亲常常和我们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我特别感谢共产党,我退休了,在家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个月还能拿到退休金,还能免费体检,我真的挺满足。没有共产党,我一个放牛娃,不可能有今天。”我相信这是一个老党员发自肺腑之言。
文化不高的父母,从未给我们制订过家规,也没正式提过要传承何种家风,但是我们从父母的言行中理解了我家的家风:敬老爱幼、勤俭持家、乐观向上、认真工作、热爱生活、感恩图报!这就是我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家风,也是我需要传承的家风,亦是鞭策我进步的动力。最好的家风不是形成文字进行约定,而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浸润,慢慢传播。(文/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