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党建与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七院榜样 中航天赴肯尼亚团队: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8日    来源:亚新(中国)官网

东非是一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也是对中国有着诸多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地方。600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了东非的肯尼亚;今天,东非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支点区域。让人欣喜的是,远在非洲东部大陆肯尼亚的这片土地上,却已经活跃着航天建设的一支团队。

团队不大,队长平波,副队长陈冲、李勇,队员张文争、李征、李思展、李斌。这是中国航天科工七院中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派肯尼亚负责土建施工的先遣团队。除了李勇,其他成员都是80后、90后,可以说这是一支相当年轻的团队。当他们奔赴肯尼亚的时候,平波、陈冲、李征都是才当上爸爸不久,三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三岁,最小的仅仅11个月。这群年轻的“爸爸们”心怀歉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妻儿,在这片千里之外的非洲大地,克服着地域差异,语言障碍,他们却从来没有忘记此行最主要的职责,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第一要务攻克语言障碍

在肯尼亚,商务交涉的环节十分繁杂,来自河北沧州的副队长陈冲,正如他的姓名一样,冲劲十足。要带领一支国外经验为零的团队,在进行商务方面的前期调研上便花费了十足的力气。还记得317日初到肯尼亚,由于当时的消息是4月份konza变电站项目就要正式开工,虽然在国内做了功课,但当真的踏入这片土地,内心还是会惶恐不安。

肯尼亚的市场如何?带着这个问题,初入肯尼亚的一个月,平波与陈冲基本每天都会外出考查当地市场。平波的英语水平还算不错,本以为出国前恶补的口语可以派上用场,信心满满。但是外出调研的第一周,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当地人英语口音实在太重了,能听懂的几乎不到30%。无奈,开始的那段时间每次外出,都要带上公司的行政助理Eddy

不过,Eddy也有其他的工作要做,无法每次都陪着一起外出。在商务交流的环节,难免会遇到语言的障碍,薄弱的英语基础看似成了拦路虎。但是,岂有迈不过去的坎儿!为了能接受肯尼亚式的英语,平波和陈冲每天强迫自己去和当地人交流,不管是司机、保姆还是保洁,一个也不放过。开始的时候让对方尽量放慢语速,一次没听懂就请对方重复,就这样慢慢的加快语速。不仅如此,每天下班后,他们都在宿舍观看英语视频、英语电影来培养语感。环境造就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两人英语交流基本实现了零障碍。陈冲更是练就了一口流利的“陈氏”英语,拿起手机果敢地和厂家沟通。

作为团队里的老大哥李勇,在英语交流的学习中更是投入了很多心力。团队里经常开玩笑说道:老李同志的一生,是与英语发音不断抗争的一生。来自河南信阳的李勇,虽说作为团队中的老大哥,却是学英语最努力的那一个。学习中,经常会因为发音不标准无法通过电脑测试,经常会因为某个单词的发音和大家辩论几番,也经常会唠叨着“再也不学这门语言”。可惜,说罢第二天依旧默默的打开电脑。老李同志学英语的过程不仅让项目的同事印象深刻,更承载了平日里大家欢声笑语的多个瞬间。

不同于团队里性格热闹的几位同志,话不多的李征倒是喜欢走低调路线。来自天津的他,工作上虽沉默寡言,但每逢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倒也能侃侃而谈。他头脑活跃,目前安排对某道路工程进行大范围项目管理。一方面完成日常相关工作,一方面还得协调当地工程师的各种要求。不过,每天进行工作总结的李征,在表达和语言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相信历练之下,总会慢慢成长。

说起英语专业能力,可能团队里比较出彩的便是李思展了。来自北京的李思展,是中航天的新进职员。作为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实力派,英文能力能够经得起多方考验,因此有语言优势的他,除本职工作外还需担当翻译一职。不过,八年的国外履历依旧抵挡不住当地人独特的低嗓音和“非式英语”,除了开头的“hello”,后面的话同样也会让他一脸茫然。但毕竟科班出生,不俗的英语功底让他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当地口音后,就迈入了交流的正轨。   

快速进入“角色”

语言作为人类最天性的表达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总能够渐渐应对。但是远在肯尼亚的中航天团队,面临更多的还是工作上数不清的难题。当地市场的行情复杂、施工方式单一、施工进度缓慢,让中航天团队一行人充满了压力,但他们深知,压力不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理由。既然来到了肯尼亚,必须要做出一番成绩才能回报公司赋予的使命。在人生地不熟的肯尼亚,平波一行人首先通过借助上级单位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果断开始了调研、走访的“取经之路”。他们不仅去了江苏国际公司、中建公司、江西国际公司等多个建设工地,向在肯尼亚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一线施工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学习;面对当地工人,如何召集、如何相处、如何管理、如何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也成为平波团队日常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项目过程中,劳动主体是最关键的核心,没有劳务来源,更没法谈项目的下一步推进。在劳务来源上,平波就花费了不少的力气。当时,电网项目临建施工就面临着这样的烦恼。由于项目位于孔扎科技城,项目前期,平波就来回与孔扎、业主及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在他的努力与坚持下,孔扎科技城的相关人员这才答应了平波,安排他与孔扎附近县城两位长老会面洽谈的机会。所幸的是,洽谈过程还算愉悦,在平波的协调下,长老终于同意推荐工人前来务工。

说起对工人的管理,也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随着开工临近,时常有工人聚集在工地附近,不曾想,聚集的工人却引来了当地警察。警察的出现,团队一行人意识到其中的不对劲,项目部立马与工人代表沟通了解情况。后来才得知,当地长老给介绍信的时候额外收取了佣金,这个作法引起了很多工人的不满情绪。安抚情绪、给不明真相的工人做好疏通工作显得刻不容缓。项目部在用工方面,有很强的危机处理和资源整合意识,他们将前来务工的人员信息及时登记录入,再根据工种需要,有需求时直接电话通知本人,从而建立直接的雇佣关系。可以说,既解决了用工问题,又排除了工人困扰,至此以后,临建施工得以一直顺利进行。经过这次事件,项目部也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编制出了一套完整的《劳务管理流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这件事还结识了当地警察,得到当地警察的配合后,项目部还与其商谈了将来项目可能需要的持枪保安配备等问题。命运就是如此地神奇,原以为上天给你关上了门,却没想到给你留了一扇窗。

在工人用工方面的难题,似乎已经难不倒项目部的同志,远到肯尼亚,不仅是给中航天的建设品牌树立口碑与形象,也是给受惠于“一带一路”的肯尼亚工人带去了新技术与新理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航天的队伍并没有仅仅止步于对自己团队取得的成绩,帮助肯尼亚团队共同进步也成为了他们肩上不可或缺的重任。当Konza临建围墙开始砌筑后,项目部发现,当地工人的工作能力确实与国内的工人存在较大差距。砌筑的墙体不垂直、不平整,甚至连错缝砌筑这样的常识,他们都不是很明白。鉴于此,中方团队积极开展现场监督施工,对工人砌筑的每一块砖都用水平靠尺进行检查,虽然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但是为了这份使命感与责任,同时为了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工人,项目部认真观察、总结每一个工人存在的问题,在深知这些工人的技术薄弱后依然没有放弃,耐心地为他们进行讲解和示范,不厌其烦地重复沟通,当地工人也在慢慢的进步,逐步达到要求。

节约成本从点滴做起

众所周知,做工程的一个实际目的少不了盈利,团队除了从各个中国公司那里了解情况,更多的是每天跑当地建材市场,充分掌握当地的各种材料价格,做好详细记录对比。

由于konza需要制作一个项目宣传牌和一个项目信息牌,所以平波团队找到了一家中国广告公司,进行了询价工作,但是对方给出的价格是162000肯先令,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考虑后期还有很多需要制作的广告牌和宣传牌等,他们计划另找一家优秀公司长期合作。为把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他们打听了很多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联系上一家当地广告公司,虽然对方降价到130000肯先令,但是依旧没有达到预期的价格。团队继续集思广益,再次尝试找寻适合的公司。

“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找到一家距离不远的当地广告公司,与当地公司取得联系后,对方给出了320000肯先令的报价,大大出乎意料。这次的谈判由于有了经验,加上前期辛苦完成的多方调研,在谈判的过程中,团队有了胜算的筹码,对方马上败下阵来,表示会尽快给出第二次报价。第二次报价是93000肯先令,相较于第一次报价降了23万肯先令,同时价格约为中国广告公司的60%。每一次的争取,团队都秉持着不厌其烦的态度,远在肯尼亚依旧心系如何帮公司最大化地节约成本,把团队、公司利益放到最高层面的平波团队确实让人敬佩。这次的议价不仅省下了近4600元人民币,还找到了一家价格公道、做工精细的广告公司。平波坚定地说道:“出门在外,更要开源节流,相信通过以后的合作,能为公司节省更多的开支!”

苦中作乐也是一种人生

主要负责技术的张文争,来自于河北衡水。在初来国外之时,张文争闹出过一些“乌龙”。还记得有一次,强调需要买玻璃瓶装的啤酒,但彼时英语日常交流都有些许困难的他,在与司机沟通后买回了两箱玻璃杯,遭到了团队成员毫不留情的“嘲笑”。但不得不称赞的是,他本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经过一段时间与当地司机、工人的交流接触,现在已经可以基本做到沟通无障碍,还得到了李思展这位英语专业人士的小认可。

语言带来的趣事又何止一件。李勇与七院同事赵雪相约出去采购床,在借助翻译软件与当地人沟通的情况下,原打算买两张床、四个床头柜,结果送过来的时候是两张床、两个床头柜。后经确认,当地人解释说当时协商的不是四个床头柜,而是四个抽屉呢。当然,这些闹剧都是“初来乍到”时候吃过的亏,如今回想已成趣谈。

团队的另一位新成员李斌,是个地道的陕西人,刚加入团队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新人”着实被团队的“安全教育”影响到了,基本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团队的其他同事都开玩笑:“兄弟,你的路还很长,会习惯的。”

还记得临建施工阶段,现场采购了一批石子,但石子粒径过大,不利于施工。陈冲与材料供应商相约下午两点于现场碰面,沟通怎么处理。下午一点半,团队成员早早在现场等待,但左等右盼,见不到一个人影,于是打电话催促。打了N个电话,材料分包商N个“On the way”后,晚上八点半,供应商姗姗来迟,简直又可气又好笑。后来他们与一些在肯尼亚待过时间比较久的中国人沟通,按当地人的时间观念,供应商那天能出现,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半年时光,这个团队经历过工作签证引发的警察刁难;也领会过当地人独有的“时间观念”,永远都是“Im coming”;体验过当地人的单向交流方式,每次交流,黑人兄弟都是心领神会,“no problem”,不过结果总有点差强人意。

虽然地缘文化的差异让中航天的团队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他们从心理上、生活上、工作方式的方方面面做着自我调节。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妻儿在他们看来是牺牲的小我利益,于这片千里之外的非洲大地而言,这里更需要他们的奉献和改造,更需要他们的团队去为非洲大陆的建设之路挥洒汗水。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远赴他乡,为了工作,关起门,可以吵架拍桌子,出门作战,则严守集体决策,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让我们遥祝这些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兄弟们,节日快乐!(平波 朱彦 孙欣然)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7351号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616、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